運營商各顯身手撥“云”霧 IT趨勢殊途同歸
中國IDC評述網04月29日報道:3G應用正在深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個人數據流量的絕對數量和增長幅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候。3G網絡的建設和優化,將打破巨大流量的傳輸和接入的瓶頸,但是其日益嚴峻的存儲、計算等問題將由誰來解決?在本月舉行的Netevents2011亞太峰會上,全球各大著名電信運營商、設備商、IT廠商、咨詢公司紛紛現身說法,從各自的角度闡述了上述問題的解決之道。無疑,云計算成為人們寄予厚望的一個新興領域。
“混合云”是趨勢
運營商路線各不同
在3G時代,豐富的個人應用產生了大量的數據,但手機的存儲和計算能力畢竟有限,不能完全滿足用戶需求。現在,只需將數據上傳、存儲到運營商的服務器里,依托運營商的各種“云”,我們就能完成以前看似不可思議的任務。在國內,中國移動的“大云”、中國電信的“星云”、中國聯通的“互聯云”早已被提上議事日程,并紛紛厲兵秣馬,雖沒有規模應用,但已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
在NetEvents論壇上,中國移動美國研究所云計算總監Jerry Tang表示,中國移動一直以來都對云計算有比較清晰的規劃思路,啟動計劃4年多來,已經發布了“大云”1.0系統,而且已經制定出了到3.0版本的發展策略。他認為云計算不僅在技術上對電信運營商是一個考驗,在角色或者說戰略轉型上也是一個挑戰。在傳統IT產業日漸融合到電信領域的時候,電信運營商應當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扮演好這些角色?是繼續充當管道提供者還是趁機轉型成SP?成了各公司應當謹慎考慮的問題。Tang更愿意把云計算看做是運營商提供的一項信息服務,對于這項服務,運營商在數據中心、網絡的基礎設施、客戶服務系統、服務交付的可信任等級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具體包括內部IT系統的成本、IDC2.0的基礎設施服務、移動互聯網服務和M2M服務。
相比于國內運營商,國際電信運營商在利用云計算提供服務方面走得更快些,但步伐或大或小。印度TATA電信全球企業方案營銷副總裁Roy認為,傳統的業務模式將逐漸衰落,現在已有的基于云的應用和服務將在未來2~5年內呈現爆發式增長。而這種增長不僅僅是在數據中心,下一代以太網的發展也應該是云計算的未來。“在這方面,我認為增加購買力、操作簡單、可擴展性等特性,將使得云計算變得更有吸引力。”Roy介紹說,“TATA目前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更新了其以太網,并且擴大了云服務覆蓋,現在在印度、新加坡等很多地方都能提供云服務。”
英國電信BT的“云之旅”也走得相對穩健。BT全球電信市場總監David Chan告訴記者,BT把云的引入看做是遏制利潤下滑和投資回報減少的一項重要舉措,BT在最近幾年對于云計算投入了很大精力。他認為云計算是一種基礎設施,任何的應用都可以以服務的方式交付給客戶。目前,BT的云服務主要服務對象是全球500強的大公司,他們在提供服務時更專注于后臺服務,而不是谷歌、IBM式的前端設備。
從全球趨勢來看,由于部署案例還不是很多,云計算在安全和標準等方面還有很多地方缺乏成熟的解決方案。全球的運營商都還在追求一張“極度簡化、不中斷網絡、保護投資、應用優化”的云計算網,因此云計算在電信特別是3G領域的應用還比較謹慎。
業務部門需求迫切
比網絡部門更積極
電信運營商目前已經開發出了游戲、視頻、音樂等豐富的3G應用,借助云計算,他們能夠將這些業務能力和“IT云”相結合,通過標準的開放接口,比如Web Service,實現電信業務與IT業務的集成,將電信業務的能力,不論是話音能力還是短信能力、彩信能力、即時通信能力等,通過開放的接口提供給第三方使用,在這中間可以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運營商也可以實現應用的聚合與交易,如3G應用超市等。法國運營商Orange的一位負責人就表示:“云計算改變了運營商在市場中的地位,從一個管道提供者變為集成和應用提供者。”在傳統IT服務領域,情況依然,云計算催生的數據中心業務等充滿了巨大的市場誘惑。企業已經將云視為提高收入、加速贏利和縮短產品上市周期的重要工具。
但是,惠普云解決方案和基礎設施營銷副總裁Steven Dietch告訴記者,據他了解,在對云計算的接受程度上,業務部門遠遠領先于IT部門。這主要是因為IT部門在看到云計算價值的同時也意識到了云計算所帶來的巨大挑戰,包括安全、性能、管理和廠商鎖定等問題。
云網絡的架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的成功建設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Steven Dietch認為,未來的數據中心和云將在融合的基礎上建立,這個“融合基礎”將由五大部分構成,即存儲、服務、網絡、管理軟件、能源和制冷設施。此外,它還必須具備虛擬化、彈性、協調、開放、組合的特點。而且現在“公共云”、“私有云”、“混合云”等網絡架構還在討論中,這一切都需要一個過程。
博科公司首席營銷官McHugh認為,在向云計算進化過程中將經歷幾個階段:服務器虛擬化、分布式虛擬化、私有云、混合云,最后演變為可控制的、透明的公共云。未來幾年,網絡架構將有革命性的變化。他介紹說,目前已經有多家廠商提出了基于Fabrics的解決方案,網絡拓撲結構也將由此改變。
盡管人們對于這朵“浮云”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猜想,很多理論還需要實踐來驗證其合理性,但是市場對于有前景的技術還是給予了相當正面的反饋。在NetEvents2011峰會上,來自IDC的分析師預測,到2014年,80%的新軟件將可以通過云獲得,公共云和私有云投入的增長速度將是IT總體市場增長速度的4~5倍,特別是在亞太地區,這種增長將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