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商務領域,經過了域名注冊實名制、網店實名制以后,6月22日,文化部公布了《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網絡游戲賬戶需通過有效身份證件實名注冊。據悉,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網游進行管理和規范的部門規章,該《辦法》將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實施。
《辦法》不僅僅在實名制上有所規定,另外的幾項公眾比較關注的規定有網游經營過程中不得設置強制對戰;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虛擬物品交易服務、實施進口網游審查和國產網游備案等幾項制度核心要點。
《辦法》的出臺,和任何行業的新規出臺一樣,難免引起行業人士、專家對其解讀、熱議。這樣一來,就會不可避免產生一些爭議。
爭議之一在于網游需要實名登記,部分玩家有一定擔憂,主要是擔心用戶信息安全能否得到保證,因為在電子商務行業出現的用戶個人資料外泄的事件屢見不鮮。近來最引人關注的Facebook泄露用戶隱私事件就是一例,很多站長建立網站,也開始首選安全穩定、具有高端監控系統企業郵箱以保證公司和客戶資料不被外泄。
爭議之二體現在《辦法》規定:“不得設置未經網游用戶同意的強制對戰,不得以隨機抽取等偶然方式,誘導用戶采取投入法定貨幣或者網絡游戲虛擬貨幣方式取得網游產品和服務。”有玩家表示,那是不是意味著以后游戲中不能PK了,如果一刀切的反對PK,游戲的樂趣就會大減,因為玩家喜歡的就是這種互動的娛樂方式,而且它也有利于宣泄負面情緒。但也有網友認為,這條規定讓游戲引發的買裝備攀比等現象減少,也控制了網絡游戲會導致的不良后果。
爭議之三在于,《辦法》將SNS游戲也納入監管,注冊資金不得低于1000萬。有業界專家認為,這在社交游戲領域,能一定程度上減少同質化競爭問題,能把同質化粗制濫造的網游產品擋在門外。但目前SNS游戲的收入已經占據很多站長收入的大頭,而中小站長的SNS網游運營可能被取消,提供相關平臺的企業也將面臨挑戰,對SNS游戲的商業模式也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網絡游戲產業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突出體現在用戶權益缺乏保障、市場行為缺乏監管及在網絡游戲虛擬貨幣使用中引發的糾紛不斷。因此,《辦法》規定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虛擬物品交易服務,用戶尚未使用的網絡游戲虛擬貨幣及尚未失效的游戲服務,應當按用戶購買時的比例,以法定貨幣退還用戶或用用戶接受的其他方式進行退還。連續中斷服務超過30日的網游,視為終止運營。“這個規定意味著網游企業不得圈錢,不得非法占用用戶資金,這一措施很不錯。”一位網友評價說。
另外,《辦法》還規定了網游企業應取得《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以及依法對進口網絡游戲進行內容審查等。很多業內人士表示,《辦法》針對網游的一些規定只是重申,已經不是第一次。但毋庸置疑,網游產業十年處于無制度規范的狀態,《辦法》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網游進行管理和規范的部門規章,“這可以稱得上是文化部的‘網游基本法’了。”一位網游業高層評價說。因而具有比較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全球電子商務專家中國諾網www.nuo.cn認為,作為中國互聯網領域最賺錢的行業,網絡游戲一直伴隨著爭議成長,但同時卻一直存在未成年人沉迷游戲、游戲內容導向偏差和虛擬貨幣糾紛、網游運營商強加用戶霸王條款等問題。《辦法》的出臺對網絡游戲用戶權益保護傾向是很明顯的,雖然一些條款依然顯得模糊,許多相應的制度也具有爭議,但它有望終結網游十年的“野蠻生長”,走向被細致管理的階段,也將規范網游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