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傳喚這位名叫羅德·舒爾茨(Rod Shultz)的工程師,以此證實蘋果曾經試圖打壓iTunes和iPod的競爭對手。舒爾茨表示,他在2006至2007年期間介入了一個開發代號為“Candy”的項目。這場官司可謂空費時日,已經經歷了10年的斗爭,而舒爾茨則是本案的最后一名證人。蘋果表示,該公司已經對iTunes做出了良多改進,但并通過沒有隔離這些變化來打壓競爭。他寫道:“蘋果將多數音樂下載都鎖定在自己的設備上。舒爾茨在法庭之外表示,他之前加盟的團隊的早期工作,是為了應對數字音樂市場的盜版題目。這一點也得到了舒爾茨的認可。
蘋果表示,舒爾茨當時介入的安全項目是為了保護該公司的系統及用戶體驗,而其他播放器和文件格局有可能對此造成影響。舒爾茨2008年離開蘋果。而按照美國《反壟斷法》的劃定,終極數額可能在此基礎上增加兩倍。原告還試圖提交舒爾茨2012年撰寫的一篇學術論文,里面提及了蘋果為打擊iTunes黑客所發動的“秘密戰役”。但后來,他們卻為iPod創造了“市場主導地位”。但法官并未答應這篇論文作為呈堂證供。他們表示,蘋果的分歧法競爭行為在2006年至2009年推升了iPod的價格,因此但愿獲得3.5億美元賠償。他的證詞讓外界得以了解2000年代中期的數字音樂發展過程,以及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及其他蘋果高管是如何塑造全新的科技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