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個月,2016年首個交易日,兩市再度迎來千股跌停的奇觀,并因觸發指數熔斷機制導致提前收盤。截至收盤,滬指暴跌6.86%,深成指暴跌8.20%,創業板指暴跌8.21%。據北京青年報記者統計,滬指大跌走勢創出了17年來的新紀錄,也使1月份的行情變得更加不確定。
三大期指首個交易日集體低開,隨后一路下行,盤中大跌逾4%。10時15分左右,IC1601盤中觸發股指期貨價格波動限制,重挫5%,盤中跌停。
股指期貨引導A股同步大跌,截至13時13分,滬深300指數跌幅達5%,首次觸發2016年1月1日開始生效的指數熔斷機制,兩市暫停交易15分鐘。
滬深股市在熔斷15分鐘后恢復交易,但滬深300指數繼續下滑,13時33分跌幅擴大至7%,觸發二次熔斷,滬深兩市停止交易直至收盤。之前幾分鐘,三大期指已經提前觸及7%的熔斷機制。
自去年8月26日以來,滬指在近90個交易日后首次出現7%的跌幅,兩市再現千股跌停奇觀,2500只個股飄綠。
受A股行情影響,新加坡上市的A50期指跌幅擴大,當月合約一度下跌近7%。截至收盤,香港恒生指數下跌2.68%,報收21327.12點;國企指數大跌3.62%,報收9311.18點;紅籌指數下跌3.4%,報收3914.29點。
A股遭遇歷史上少有的新年開門大跳水,昨天滬指創造了17年首日跌幅新紀錄,1月份行情走勢因此變得更加不確定。
據北青報記者統計,自2000年以來的17個年頭,滬指有6年首個交易日下跌,占比35%,分別為2002年、2003年、2005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首個交易日跌幅為2.1%、2.73%、1.87%、1.02%、1.37%和0.31%。其中又有4年當月行情下跌,占比24%,時間為2002年1月、2005年1月、2010年1月、2014年1月,跌幅分別為9.37%、5.9%、8.78%和3.92%。
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李立峰表示,2007年至2015年的9年中,A股行情在1月份上漲次數達到6次(含結構性上漲),而在2008年、2010年、2011年則沒有出現春季行情。歷年有利于1月份市場行情大概率上漲的原因在于,一是每年1月份貨幣環境仍較為寬松,貨幣投放處于單月歷史高位;二是每年年初,市場參與者對當前的改革、經濟結構轉型多少抱有一定的預期。
廣州萬隆認為,阻礙A股開門紅的利空因素有四個:第一,1月份股東、高管潛在解禁規模1.1萬億左右,萬億解禁洪流沖擊A股;第二,中國2015年12月官方制造業PMI49.7,預期49.8,前值49.6,經濟增速仍不容樂觀,影響市場做多情緒;第三,來自管理層的信息顯示,2016年資本市場主基調是“超級大擴容”,“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新股發行數量將大幅超過預期;第四,近三周A股開戶數連續下降,增量資金入市放緩難以支撐股指反彈。正是在這四大利空影響下,昨日A股再現血腥殺跌一幕。有機構表示,對漲幅巨大、估值虛高、業績暗淡、大小非將解禁及主力調倉的題材股,應立即調倉出局。
興業證券認為,多因素觸發短期震蕩加大。首先,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引發的供求關系失衡的擔憂。重要股東在股災期間增持的股票普遍有較大浮盈,1月8日開始重獲減持自由后會有兌現的沖動。其次,歲末年初資金做賬回表壓力。第三,年末排名考核前后,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調整持倉結構引發的波動。基于以上三點不確定性對于投資者預期的影響,行情重新向上的時間窗口大概率出現在1月中旬,最遲在春節前后。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目前股市不存在股災再次發生的問題和風險,調整屬于正常、健康、理性的范圍。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發表博文指出,從當天交易過程看,熔斷機制設定的閾值無意中給恐慌的投資者一個明確的“止損”目標。中國股市已實施漲跌停板,過多干預將起到穩定市場的反效果。熔斷機制的實際應用效果已被證明以負面為主,適時取消才是對市場的尊重。
有市場人士認為,像昨天這種缺乏明確利空的下跌,在沒有熔斷機制的情況下市場通常會反抽。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當市場下跌的時候,所有人都擔心直接跌到5%熔斷,所以沒人敢抄底;而在市場熔斷暫停15分鐘后,投資者會擔心再次下跌到7%熔斷,其結果就是熔斷機制導致市場波動加大、流動性喪失,這與監管部門的初衷正好相反。
此外,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昨天A股再度暴跌不排除部分主力資金借熔斷機制測試之機,大舉做空期指獲取暴利。
網站建設新聞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