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支付“亂局”加大安全疑問
在手機支付應用時間還很短的背景下,現有的技術是否可以控制相應的風險呢,銀行目前又面對怎樣局面呢?而在另一位關注移動支付的人士看來,尷尬之處恰恰在于,這種支付方式上的“亂局”,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大了用戶的安全性疑問。咱們用普通的SIM卡沒有se(安全單元),就沒辦法放入身份信息等,普通手機沒有安全控制,信息很輕易被竊取,現在良多在做安全的se。但是,安全手段和風險肯定是相互發展、相互制衡,當下手機最大的風險是資金被盜。手機支付的安全題目,無非是如何能保證通道安全,需要做出一個數字簽名,否則交易中間被攻擊都不知道。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也表示,手機支付最大的風險是在支付的過程中有些信息會被截取,用戶在使用微信或者手機QQ過程中要特別警惕,不要打開不安全的網頁。但是之前有一個題目,就是身份確認,誰在使用這個手機,另外短信也不是一個可靠的身份認證手段。
對應不同的安全技術手段,各自的支付流程天然也不盡相同。銀行工作職員更多注重如何推廣這塊業務,對于手機支付安全技術層面的肯定專做技術的人更為清晰。 “現在安全技術對手機支付風險不是完全能解決,而是隨時泛起,銀行隨時想辦法。上述研究人士表示,手機支付在最早的時候是用手機綁定銀行卡,實在完成的是卡的支付。安全的se有幾種形態,一個就是運營商發的SIM卡帶了一張相稱于銀行卡的安全芯片,可以保護信息安全;另外一種是SD卡,普通SD卡就是一個存儲卡,假如把身份信息放入里面很不安全,手機下載了惡意軟件可以控制SD卡里的信息,SD卡也可以做一個安全單元,類似網銀用的U盾,U盾拆開后最樞紐是安全芯片;還有一種就是全終端,出廠之前安全就做入內化。